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登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计算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登封城乡居养老保险计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一年365天是怎么定出来的?最早谁提出来的呢?
  2.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一年365天是怎么定出来的?最早谁提出来的呢?

1、古人观察太阳一年中位置的变化引起物候、农业等现象的变化总结出来的。通过日圭,冬天和夏天的太阳高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影子也不会一样,冬天的太阳不在头顶,而夏天太阳在正上方,当太阳最低时,在日圭上做一个标记,当太阳的影子再次和日圭上的标记吻合时,那就是一年了,通过不断的反复实验,才确定一年长度约为365天。

登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计算 (登封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具体测量一年时长的想法是元朝郭守敬提出的,他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象台。利用其影子的长短来测量推算时间,后来又发明了一个***观测仪器,叫“景符”。而具体一年的时间是由祖冲之计算出来的。得出了回归年为365.2425天的结论。


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因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365天6小时 为了方便,平年365天 所以为了补时间的差异,每隔4年有闰年,闰年366天,闰年的2月29天 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闰年366天。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 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用回归年,而是***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个闰年。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登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计算 (登封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人在空地上立一根杆子,阴影最长的一天是冬至。两个冬至之间为一年,大约为365天。古人依据白昼的长短,逐渐制订了历法,到秦时,就基本算出了一年约为365天。根据月亮盈亏和地球绕太阳一周制订了历法。农历其实是阴阳合历,农历依据农时,又制订了二十四节气。

古人测算一年有几天,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找一个固定的日子,测量日影就好。西方人是观测春分点,中国人习惯观测冬至点,就是到冬至那天,太阳在正午时分的影子最短,这就说明一年又轮回了。

登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计算 (登封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人就是靠这些设备,然后每天记录太阳影子的变化,来测算一年长度的。就是下面这样的表格。

当然这些数据是要用数学来演算才能得出结论,我们常说的那个南朝大数学家祖冲之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他会以日影最短的那天为界,选取前后23天的日影长度,计算求取中间值,当成是冬至日,还会用每天太阳影子的长度计算出冬至时刻。

后来到了宋朝,周琮改进了祖冲之的办法,用立冬和立春两天的影子来测算,提高了准确度,但是原理还是祖冲之留下来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我国文明自称“中华上下五千年”,也就是说,从中华文明开始至今,已经有了5000年的悠久历史,然而很多西方学着对于这一点并不认同,因为无论是夏朝还是商朝,还是更早的三皇五帝时期,都只存在于传说当中。即便偶尔发掘出了支离破碎的历史文物,也因年代久远无法辨认或者数量不足等等原因,无法支撑起将我国文明前推5000年的重担。

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又岂是外人能够置喙的,近年来我国加大考古力度,开展了多个科技攻关项目,逐步为大家揭开了数千年前历史的神秘面纱。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工程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相结合,设置9个课题44个专题,组织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名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创造条件。于1996年启动,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2000年9月15日结题。

该项目初步确定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表,将中华文明前推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虽然业界对于一些具体的年代、人物依然争论不断,但是不可否定的是,该工程对于确定夏商周存在的真实性,支撑我国文明发展基础框架,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近年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连续进行考古工作,经多位知名考古学家实地考察和研讨论证,认为这是距今5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因位于河洛中心区域,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该发现证实了在距今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河洛地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中心。在这一阶段,文化上的中国已经形成雏形,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确确是黄河文化之根,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初期阶段,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其社会发展模式、承载的思想观念以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正是赖此主根脉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是以黄帝元年为起点计算的。

依照《皇极经世》记载,将唐尧的元年定为公元前2357年,《帝王世纪》推算黄帝至尧是341年,也就是黄帝元年是公元前2698年。所以到现在应该是黄帝纪元4717年。

当然这些是依照史料记载的推测,具体的还是要看以后出土的古迹和学者的研究。

中国土地上的文明历史太多太杂,约5000年前的良渚文明,便已经有了文字、城市和复杂的礼仪建筑,而约3700年前的二里头文化,更是拥有文字、城市、冶金术这三项(中国意义上)完整的文明特征,如果不考虑地域的差别,中国的文明甚至可以追溯至更久远的年代——

距今约8000-9000年,在河南的贾湖遗址中,出现了可以被视作文字雏形的刻画符号。

距今约5000年,在甘肃的马家窑遗址中,出现了人工冶炼制造的青铜刀,至于红铜器等,则可以追溯到更远。

距今约5000年,在安徽的凌家滩遗址中,出现了接近城市规模的大型定居点,而在4000年前,山西出现了具有宫殿、观象台等复杂设施的陶寺古城,在陕北出现了具有复杂城防公事的石峁古城。

谢谢邀请!微臣以为:

五千年是虚指,是以黄帝元年为起点计算的概数。

宋代有本书叫《皇极经世》,记录唐尧到后周之间的历史,其中将唐尧的元年定为公元前2357年(后人按公元纪年换算的),然后根据晋代《帝王世纪》推算黄帝至尧是341年,也就是黄帝元年是公元前2698年。中华民国建立时,为表明是汉族复国,特意以此推算所得,称1912年是黄帝纪元4609年,以此为民国元年。

那么今年2018年,应该是黄帝纪元4715年。

如果按有国家算起,应该是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大禹上位开始算,到现在大约4100年。

如果按有文字信史算起,应该是从公元前16世纪的汤灭夏算起,到现在大约3600年。

如果按华夏嫡传同时又有信史算起,应该是从公元前1111年(多么吉祥的数字)武王克商算起,到现在3129年。

我是潘多拉效应,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时间线其实五千年只是一个约数,时间划分大概是从公元前3000年,以及公元后2000多年至今。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我小时候说是上下五千年,这过去几十年了还说五千年呢,这里就有答案了,因为这只是一个约数整个历史的大致时间线如下:

约公元前3000年之前:原始社会,无文字记录,仅存创世传说。

约公元前3000-前2100年:原始社会时期。三皇五帝活跃时期。

约公元前2100-前221年:封建社会时代。家天下制度确立,王位世袭,夏商周朝代更替。

公元前221-1911年:帝国时代。秦王扫平六国,一统天下,首创皇帝制度,中国进入绵延2000年的帝国时代,直到满清覆灭,彻底结束了皇权制度,清朝末期,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备受屈辱,民族自信深受打击。

公元1911年至今:近现代。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国共内战后,新中国成立,经历70年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民族自信心日益恢复。

这里有一篇历史歌谣可以方便记忆中国历史: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现在我们能追溯到的最早的有文字记录和考古证明的时代就是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了,而商朝之前的夏朝,虽然有后来的文字记录,现在却没有过硬的考古证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登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计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登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计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